4月22日、23日,短短兩天時間,習近平密集提到了三種精神:
?
22日,習近平親切會見14位西交大西遷老教授,他指出:“西遷精神”的核心是愛國主義,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,與黨和國家、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、共命運,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。
?
23日,習近平聽取了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,他指出: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,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。
?
23日,在給參與“東方紅一號”任務的老科學家的回信中,習近平勉勵航天工作者要大力弘揚“兩彈一星”精神。
?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多次強調理想信念問題,并指出要從中國革命歷史、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和精神中汲取養(yǎng)分。此時此刻,習近平強調這三種精神,有何深意?
?
我們不難發(fā)現,這三種精神都誕生于艱難時期。
?
從繁華的上海到大西北的一片麥地,一群知識分子憑著一張“西遷乘車證”,向西出發(fā)。有的無償地把上海繁華地段的房產交給國家,有的扶老攜幼、舉家西遷。這些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放棄了大城市的優(yōu)渥條件,義無反顧地成為西部開發(fā)的先行者。
?
西遷老教授們在信里說:“哪里有事業(yè),哪里有愛,哪里就是家。”曾在陜北插隊的習近平,看了信后產生了強烈的共鳴。
?
“兩彈一星”研制期間,面對核訛詐、核壟斷,新中國一窮二白,科研技術積累剛剛起步,研究設備更是無從談起。去年,小組在采訪“兩彈一星”元勛孫家棟時,老人曾透露一個細節(jié):當時晚上10點以后,科研人員會有夜宵加餐,其實就是白開水滴幾滴醬油。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,前輩們創(chuàng)造出了令世界驚嘆的科研奇跡。
?
延安時期,物質條件非常艱苦。1935年10月,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時,兵員不過3萬,根據地僅存一處,且是方圓不足百里的一小塊武裝割據區(qū),面臨著十分嚴重的危機。1948年3月,當黨中央離開延安時,不僅取得了抗日戰(zhàn)爭的偉大勝利,人民解放戰(zhàn)爭也已進入戰(zhàn)略進攻階段。
?
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,克服了危即是機。那些艱難的歲月里,正是憑著這些精神財富,我們從苦難走向輝煌。
?
今年一季度,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(fā)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,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時刻發(fā)生著變化,不穩(wěn)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。在這個時候,習近平來到陜西考察,他提到“西遷精神”時強調:“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后,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、成長起來的。”
?
三種精神中蘊含著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、艱苦奮斗、自力更生的養(yǎng)分,是我們現在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所亟需的。張愛萍將軍有句話說得很透徹:原子彈不是武器,它是一種精神,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!
?
對于廣大的黨員干部來說,前面還有很多婁山關、臘子口,更要從中汲取精神的力量。習近平在延安考察時曾說過:“這里我來過多次,插隊時每次到延安都要來看看,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禮。”
?
這次陜西之行,習近平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以延安精神滋養(yǎng)初心、淬煉靈魂,他的告誡更是發(fā)人深?。?/font>
?
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,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、強調什么,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、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,切實把增強“四個意識”、堅定“四個自信”、做到“兩個維護”落到行動上,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。
?
精神的力量能穿越時空。習近平總書記在關鍵時刻重提這三種精神,無疑是我們戰(zhàn)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。
?
?
資料來源:學習小組